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歷經動盪戰亂時代 百年崇德腳步不停下



報導:蔡愛卿 (The China Press )

100年前,還是窮鄉僻壤的浮羅山背,在中國革命浪潮下開始種下文化教育種子。
 一間以客家語教學的中國傳統式學堂在玄天上帝廟前的戲台開始辦學了。而這一切,源自一批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熱心先賢。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這間學堂也迎來它的100周年紀念。當年的簡陋學堂早就搬到新地點,而且已經改名為崇德學校。當年孫中山的追隨者所撒下的教育種子,如今已經開花結果,成為山城最好的華小之一。
 浮羅山背崇德學校從未慶祝過校慶日,不過在今年他們將盛大慶祝。在11月13日上午,在該校將有盛大的校慶典禮,並為新校舍和禮堂進行落成開幕儀式。
 走過100年歲月一點也不容易,崇德也經歷過許多挫折。從先賢創校起,到100年后的今天,崇德學校為自己寫下一個駐腳,在未來的日子,它會在華文教育路上繼續乘風破浪。

孫中山追隨者創辦
規模不斷擴大三度搬遷



崇德學校是孫中山追隨者在浮羅山背創辦的第一間現代教育學校。這間學校創立后規模不斷擴大,曾經三度搬遷,直到遷至目前的校址。
 1910年,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在檳城召開庇能會議,成立同盟會檳城分會。而同盟會為了啟迪民智,成立檳城閱書報社。這股風氣也吹到了在山的另一邊的浮羅山背。
 當時的浮羅山背仍是一個民風純樸的小鄉村,居民多數以務農和捕魚為生。浮羅當地的華社領袖如李春容、張振南、徐德佑和黃紹文等,也成了孫中山的追隨者,並且在“啟迪民智”的號召下,成立浮羅山背公益閱書報社,讓民眾平日前來閱讀書報,求取新知識。
 崇德學校就是公益閱書報社致力推動現教育的成果。當時幾位發起人想方設法興辦現代教育,讓更多華裔子弟有讀書的機會。他們就在浮羅最古老的寺廟,以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玄武山廟前戲台,創辦一間以客家話教學的玄武學堂。玄武學堂就是崇德學校的前身。
 有遠見的領袖還籌了一筆資金,買下浮羅大街的兩間毗連店屋,然后出租給人做生意。所得利潤就作為社務開銷和公益事業。
 玄武學堂創辦五年后,學生逐年增加,原有的戲台空已無法容納,于是學堂第一次搬遷至浮羅大街106號一間屬于公益書報社的店屋,並改名為沿用至今的崇德學校,教學媒介語從客家話改為華語。當初學生約八十多人。
 不過三年后,原有店屋空間再度無法容納激增的學生人數。董事部和閱書報社同人發動了一次籌款,籌獲五千多元,買下浮羅大街138號雙層店屋作為校舍。不過138號店屋也無法容納所有學生,董事們便租下鄰近的126號店屋當校舍。
 搬到新校舍的崇德學校增設了五年級與六年級,已經可以讓浮羅學子接受完整的小學教育。董事部也增加學校的基本設施,並重新粉刷校舍。當時學生約有一百卅人。

日軍入侵時期停辦


1941年日軍入侵檳城后,崇德學校也停辦了。所有的學生到被召集到日本人所辦的臨時學校去學日語。對此,崇德學校董事長曹水源依稀記得當時的情況。
 他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日軍打來后學校就停辦了,所有在讀的孩子,全部受召集去日本人在聖心小學開辦的臨時日本學校學日語。
 他說,那時候他們最先學的就是用日語問安,以及如何在看到日本兵時鞠躬。所有人在外看到日本兵,一定要向他們鞠躬和問安,不然就會招來一頓打。
 當年的曹水源也是在日語班上課的學生之一。不過他說,並不是所有學生都來上課。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后學校復課,大家才重新回去上課。
 學校復課不容易,嚴重缺乏經費。當時的董事陳春風、楊升遠等人在戰后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四出奔走,幸虧得到一批熱心教育的商家和人士,以月捐的方式資助學校。而公益閱書報社則將其中兩間店屋的租金捐獻出來,終于勉強維持學校的行政開銷。

地主市民捐助遷新址


崇德搬至目前校址,是在1954年的事。當時除了獲得大地主柯新慶獻出校地,當然少不了市井小民的捐款,尤其浮羅山背區的橡膠小園主,為崇德捐了不少錢。
 原來,那時適逢南北韓戰爭,橡膠價格節節上升,經濟也開始復甦。原本貧窮的山區小園主收入增加后,為崇德學校捐了不少錢。
 當時崇德必須遷校,因為138號店屋因年久失修而被鑒定為危樓,若不遷校,學校就必須關閉。董事部于是決定尋找新的地段建校。
 當時的董事長楊升遠是一個交遊廣闊的商人,他說服了好朋友,即從事建築業的大地主柯新慶獻出一片位于湖內路的三英畝半地皮,解決校地問題。
 建委會為了籌募建校基金,通過各自的人脈網絡向親朋好友勸捐,也曾經舉辦娛樂市,把娛樂市售出的入門票和歌台點唱收入,扣除開銷后充作建校基金。在董事和社會熱心人士支持下,1954年2月,新校舍終于建成,由獻地人柯新慶開幕。全體學生在同年8月遷入。

校友們多回來看看


崇德學校創校100年,栽培無數華裔子弟,然而校友會成員卻不多。該校友會希望趁母校慶祝100周年,能夠吸引一些校友回母校看看,並加入校友會。
 該校校友會主席符策時受訪時說,許多校友畢業后,都離開浮羅到其他地方打天下。留在浮羅山背者,也很少加入校友會。目前該會成員只有不到百人。
 此次百年校慶,該校也邀請一些老校友出席。不過符策時說,許多校友都失去了聯繫,因此即使沒有受邀,如果他們看到母校慶祝百年的消息,希望他們都可以抽時間回來母校看看,願意加入校友會的更好。

校慶展出石碑老照片


崇德此次為了慶祝創校百年,特地展出一些歷史文物,包括從儲藏室裡搬出來的兩塊石碑,以及學校收藏多年的四百多張老照片。
 校慶籌委會主席鄭至斐說,兩塊捐款人石碑對崇德有深遠意義,因為這是當年建校時的捐款人名字。多年來這兩塊石碑都收藏在儲藏室裡。如今百年校慶,校方已將石碑重新搬出來,奠下基座,立在校舍前面,並找人重新油漆。
 該校還收藏了四百多張老照片,包括極珍貴的一些早年新校舍落成、學生運動會、畢業典禮、出外參觀遊學等的黑白照片。這些照片也將配合資料,在校慶當天展出,圖文並茂講述崇德的歷史軌跡。

學生減淪為小型小學


崇德學校目前有學生兩百多人,是一所A型小學。該校的學生人數在人口流失的浮羅山背已算相當多。而在學校多年來不斷提升基本設施和學生成績下,崇德可說是浮羅父母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首選。
 崇德自創校以來,學生人數不斷攀升,不過在六十年代初當政府頒布新的教育政策,宣布馬來語為國語,英文為官方語文,華文僅列第三語文時,一些家長紛紛將孩子改送往英校就讀。
 這造成崇德的新生來源大減。而附近的其他小學也開辦了高小班,來自各鄉鎮的五年級學生不再只能在崇德插班,進一步打擊學生數量,使該校從一所中型小學降級為小型小學。